当前位置: 我的钢铁网  >  镍铬不锈钢  >  国内 > 正文

专家建议深化市场化改革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

一季度,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4.5%,经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市场之前普遍预期,较2022年四季度回升1.6个百分点。业内人士分析,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启常态化恢复之路,消费反弹、投资稳定、出口韧性凸显,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复苏的内需基础尚不牢固,微观主体信心仍然偏弱。针对经济中供需两侧出现的结构性问题,专家建议采取差别化政策,需求侧加大力度提振消费与投资,供给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。

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4月24日发布的《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认为,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,总体表现明显好于预期。服务消费快速回暖,地产投资降幅收窄,商品房销售面积3月同比增速转正,出口韧性凸显。与此同时,也应注意到当前经济复苏的内需基础尚不牢固,微观主体信心仍然偏弱,部分群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。

“新冠肺炎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冲击经济,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减慢,目前我国潜在增速从2019年的6%左右降至2022年的5.4%左右,初步估计每年下降0.2个百分点左右。”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特邀宏观专家祝宝良分析,一季度,我国经济进入修复阶段,但内生动力不足,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低位增长,投资总体稳定但环比增速较慢等。

祝宝良分析,一季度,消费价格温和上涨,工业品价格下降,3月CPI同比已降至0.7%的较低水平,PPI连续六个月负增长,内需不足、产能过剩风险显现背景下,存在结构性通缩隐忧。

针对目前经济中供需两侧出现的结构性问题,报告建议采取差别化政策,“有进有退”。一方面,在需求侧,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,重点改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,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与投资,有效扩大内需。同时,积极拓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出口市场,缓和美欧外需下行造成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在供给侧,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,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祝宝良表示,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,关键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。“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,普遍的看法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包括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,推动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。”祝宝良说。

“宏观政策,如果我们特指逆周期调节政策的话,它只适于解决周期性问题和短期性问题,结构性问题、体制性问题不要指望通过宏观政策解决,改革的归改革,政策的归政策,这是一条基本原理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,即便只关注周期性问题,也不能不计剂量,要做成本效益分析。

展望未来经济发展,高培勇表示,现在必须拼经济,这是毫无疑问的,但是拼经济绝不会走老路,也不能走老路,是要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推动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表示,一季度经济企稳回升,为全年宏观经济复苏和持续运行的好转提供了基本支撑。但如果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、良性发展,必须从加大宏观政策的支持转向如何提振市场信心,使企业能够自发扩大投资,增加生产,这可能是今年的一个重点。此外,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的发展。除了从改善消费环境、场景外,还要更加关注解决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占比过低的问题。
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,经济发展短期内靠的是消费,长期靠的是创新。推动创新发展,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、一致性,稳定预期,提振企业家信心。

“目前,整个世界经济的形势并不太好,所以经济靠外需拉动难度比较大。”北京大学国发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说,一季度经济增长开局较好,但也不要过于乐观,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,保持消费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非常重要。

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、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,从宏观政策视角要把周期和结构结合起来。例如,经济增长的抓手从投资到消费,发力点更多的是从金融政策转向财政政策。分析下一步经济复苏的高度、可持续性,还要回到传统的经济周期,涉及投资、消费反弹、就业等。

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、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屠强建议,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重点改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。他分析,财政政策今年仍需保障必要支出强度,但发力方向宜更多凸显结构性。今年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、提高低保标准等优化收入分配的政策,重点稳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。

资讯编辑:刘佳惠 021-26093916
资讯监督:乐卫扬 021-26093827
资讯投诉:陈杰 021-26093100